【人之书 】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书,每人又都是读者。有些人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
有的人厚德善良,默默帮助别人后,悄悄的离去,不带一片云彩;有的人热衷帮助他人,损己利人,无怨无悔。但也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流淌的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在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读人,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
人生在世,你在看着别人,别人也在看着你。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读不懂自己,更不要说读懂别人了。静观的人生是枯寂的,只有意识到人生的互动积极参与,生活才会越过越滋润。
人这本书,不管爱读不爱读,不管你能读懂还是读不懂,你都要读,都要耐心地读。
先读懂自己,再去读别人。
【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以镜照人,应该能得到最真实的影像,可镜子没有绝对平整的,也没有绝对无尘的。若镜子不平整,跟照哈哈镜只是程度的区别,若有灰尘,其真实的程度也会出现折扣,所以不要以为镜子中的你就是真实的你。
远古无镜,常以为水为鉴。波光粼粼,水中的人更是随波而扭曲的人,所以,那更不可能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人在评价我们,当面的评价总会有许多的水分存在。而背后的评价又总是掺杂了浓浓的感情色彩,总是局限于窄窄的个人偏见,总是充满了善变的个性特征。这种评价有时会来自我们的同事、陌生人、甚至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亲人,他/她们对我们的评价都会带着自己的偏见,有时会带有几分嫉妒,如此产生的评价,于我们何用?
一般悼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因为谁也不会对一个刚走的人吝惜赞美。但到那时,即便给加上什么“者”、什么“家”,更修饰上优秀、勤劳、伟大、光荣,于躺着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我的世界我做主,管他唇白与齿红。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说得很对,议论别人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习性和个人性格。
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无需镜照人,我心自明镜。
【做事先做人】
孔子曰:“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左传》记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说,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此处所说的“立德”,便是指会做人,拥有好人品。
管理学上有一种“中庸” 理论,意思是说,任何一个想要稳步发展的组织,都要划分出三个档次,首先是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才中,最后才是德才中等。唯一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极其危险。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这就是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或希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
【青蛙实验】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一只健硕的青蛙,冷不防把它丢进一个煮沸的开水锅里,这只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开水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往锅里放些冷水,并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青蛙不知底细,悠然自得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
慢慢地,锅里的水越来越热,青蛙觉得不妙了,等到它意识到水温已经经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已经为时过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地躺在水里,坐以待毙,直到被煮死在锅里。
斗志和勇气往往是在舒适的享受中丧失的。太平景象最能带来一种危险,就是使人高枕无忧。
【创新中发展】
熟悉的习惯,熟悉的路线,熟悉的日子里,永远不会有奇迹发生;改变思路,改变习惯,改变一种活的方式,往往会创造无限,风景无限!
在这个世界有两难:一是改变别人,二是改变自己。要求别人很痛苦,那改变自己应该很快乐。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昨天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创新就是求新,改革就是求变。求新不是排斥传统,而是继承传统;求变不是表面背叛,而是内在蜕化。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