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环境育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

也谈环境育人

作者:本站编辑   日期:2013-05-03   阅读:24096次    来源:本站原创

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是告诉我们环境熏陶对人的重要影响。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  因为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 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那花园般的清新。所以我说,环境的熏陶具有很强的教育感染力,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子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一个学校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同时,还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清新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那么,环境育人是如何实现的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我们通常把育人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义地讲,所有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客观存在都可称为育人环境。其实如果细分的话还应该包括心理环境。

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了校园环境的规划,校园合理的布局,园区绿化、美化。校内建设应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突出绿色和生态理念,创造宁静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往今来多少名篇巨作都是因为名人墨客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而作的,正所谓“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

学校的人工环境则是在我们身边客观存在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育人的说法自古便有之。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对环境育人非常重视,他在《劝学》篇中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说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也会长得很直,白沙子混在黑土中也会变的分不出来了,所以君子“居必择乡”。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环境育人说。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在母亲的教诲下,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也非常重视教育环境的重要影响,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非常形象的反应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上面谈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环境对人的影响,鉴于此,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文化环境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一个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则在人,衰也在人。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那么什么是民魂呢?就是我们所处环境中的文化,它影响人,它造就人、它教育人;它教育一个人、它影响一代人、它成就一个民族的人!

这就是环境育人。然而环境育人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就能实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熏陶、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样,才能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江苏省邳州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江苏省邳州市辽河路东段(沙沟湖)邮编:221300
办公室电话:0516-80316380 | 招生就业处电话:0516-80316395,0516-80316396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2040635号-1
  • 招生
    就业
  • 校长
    信箱
  • 新浪
    微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