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教育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

莫言的教育背景

作者:本站编辑   日期:2013-05-06   阅读:24305次    来源:本站原创

莫言获奖了,而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籍的第一人。按道理,能够获得如此大奖的作者,一定具有名牌大学和系统教育背景。毕业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至少也应该是山东大学的中文系,因为莫言是山东人,山东大学的中文系也是国内闻名的。

但是全都错了,如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第一人,居然只读到小学五年级缀学,应该是不到十五岁的年龄。小学还未毕业,就过早开始了放牛和务农的生涯。之后,他的学堂就是田间乡野,蓝天白云,大地和植被;他的同学就是农民乡亲,甚至牛羊生灵;他的教材就是村里的几本书,就是乡里的十几本书,还有难得的新华字典。

尽管只有小学五年级未毕业的学历,但莫言的中文水平其实已经不错了。就是靠着这点扎实的文字基础,莫言走向社会这个更大的学堂,这个更大的溶炉,开始了与社会和自然的接轨和溶合。

在农村这个文化沙漠中,莫言遇到了平生的第一个大学者,这就是他那个被遣返回乡的大学生邻居。当时在山东的农村,就是正规的高中生都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是大学生了。也许,这个大学生就是上帝专门为莫言派来点拨的。显然,对一个小学五年级缀学的莫言来说,这位大学生的话语句句是真理,是自己跳出龙门的指路明灯。

干了差不多六年的农活,直到参军前的二十一岁。按现行的学制,相当读了一个大学本科外加二年的研究生班。在这个农村的学堂里,莫言遭受了极度的饥饿和恐惧,也学到了浩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尤其所获得的灵感,成为他文学创造的基本素材。用莫言自己的话讲,他现在的作品所运用的积累,全都是他二十岁之前的。

二十一岁开始参军,这是高考之外第二条脱离农村的金光大道。当时在山东的农村,能够获得当兵的资格,同样需要关系和背景,至少要打通村干部的关节。可以猜想,当年如果莫言的家里没有硬关系,他的父母肯定进行了打点。否则,莫言当不了兵,没有了更进一步的磨练和见识,可能现在还是一个山东农民,仍然在脸朝黄土背朝天。

部队是一个大溶炉,莫言经受到与农村不一样的见识,拓展了与农村不一样的天地。通过当兵,莫言从山东胶东的偏僻乡镇,一下子到了河北省的华北大地,中间肯定要坐火车。八十年代之前,多数山东农民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不会超过县界,甚至不会超过乡界。当时的莫言,曾经认为读了村子里的十几本书就是读了天下所有的书,那么后来从山东当兵到河北,他一定认为走到了地球的另端。即使坐火车,当时仍然是许多山东农民可望不可即的。

莫言当了五年兵,其经历和见识有了质的飞跃,已经渐入到了文学创作的境地。有了当兵前的农村积淀,再加上部队的磨练,再加上城市生活的熏陶,莫言文学创造的大厦有了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莫言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因为有了这个更开阔的平台,莫言的作品也得到了重视,有人愿意为他出版了。但同样的作品,之前却全部被退稿。

如果说当兵前莫言已经获得社会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班的毕业证书,尽管没有纸质的证书,但至少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那么,五年的当兵生涯就相当于进入了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学习和研究了,因为所发表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博士后论文。

西方的学生特别重视实践,写进简历中的实践课时比学科积分更重要。莫言如果生活在西方,学校也许会发给他相应的证书,至少会授予相应的荣誉博士学位。

应该说在莫言发表文学作品时,在莫言成为文学名家时,他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未毕业的小学五年级,他的文字功底就是小学五年级的基础。至于后来的所谓作家培训班等,都是莫言出名后学校慕名所给予的荣誉,与莫言的写作能力没有多少关系。况且,有的学校的培训班课堂,莫言基本上没有出席,校友的名分也是强加的,莫言的成名与他们也没有丝毫关系。

由此可以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之一,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但作为世界上顶尖的诺贝尔大奖却几乎与我们无缘。即使有些获奖的华人,也都是在国外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而作为中国籍的获奖第一人,却又是几乎完全自学的教育背景。假设一下,如果莫言一路中学、大学、研究生毕业,他是否还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否还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都恐怕是一个悬念。

回国见到市场上有卖方形西瓜的,开始很是奇怪,圆形的西瓜如何长成了方形的模样。后来获知,原来西瓜未长成前套上一个方形的盒子,最后圆形的西瓜就变成了方形的模样。还有苹果上面长着字,也是通过外表贴膜,通过太阳的辐射差异形成各种字迹。

如此的教育就是这样,通过固定模式把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模型,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没有特点,没有创造,连讲话和文章都是一个模型,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和自然。

诺贝尔奖是授予有发明创造的人,有独立思维的人。莫言很不幸,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幼年缀学;莫言又是很幸运的,他逃离了我们教育模式的禁锢和束缚,最终顺其自然拿到了诺贝尔奖。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江苏省邳州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江苏省邳州市辽河路东段(沙沟湖)邮编:221300
办公室电话:0516-80316380 | 招生就业处电话:0516-80316395,0516-80316396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2040635号-1
  • 招生
    就业
  • 校长
    信箱
  • 新浪
    微博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