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江苏省邳州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5年,前身为邳县运河职业高级中学,199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1998年通过首批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验收。2010年市委、市政府集中整合职教资源,将邳州电大、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和邳州中等专业学校三校合并,在邳州市新城区异地新建,合并后的邳州中专是一所集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幼儿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学校规划面积600亩,目前一期占地面积258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等。
学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了“三系三部一园”体系,即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财经艺术系和综合部、高教部、培训部及幼儿园,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整洁,结构布局合理有序。2016年,有全日制在校生3266名,电大成人类本专科学员1800多名,农民“双提升”学员6200名,教职工334名,其中专任教师293名,研究生学历58人,高级教师104人,“双师型”教师17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87%。学校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机电、财会、花卉栽培等20个专业,其中省级品牌专业3个,徐州市级品牌专业5个,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徐州市特色实验基地1个。2015年被中国关工委教育中心和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教学示范基地、国家级数字化资源应用及研究基地,2016年被农业部牡丹产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牡丹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再次荣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人才培养
(一)基本情况
邳州中专能够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牢固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分阶段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文明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基地和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等,组织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业余生活丰富。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邀请企业领导和成功校友来校作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根据企业岗位特点,制定了不同专业的职业行为规范。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环境,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举,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双证并重。学校一手抓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训,成立学习互帮小组,建立创新活动室,开展技能比武。多种举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合格率为100%,学生顶岗实习前均获得国家职业资格4级证书,体质测评合格率98%,就业率为98%以上。
学校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了多处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第二课堂、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成立了校园安全领导小组,构建安全管理网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学校各部门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方面感觉满意,超过95%的学生对在校学习生活、学校安全方面感觉满意。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活动,安排教师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要求结对教师力争做到“两个一”,即每周与学生家长通话一次,每周与学生谈心一次,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刘行同学是邳州中专2013年农机省赛二等奖获得者,他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工作岗位上,他苦练技能,屡获佳绩,在积累一定资金后,毅然辞职回家,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维修中心,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学校每年都有近1000多名学生凭借厚实的专业技术,走上社会,同时,学校还通过对口单招,圆了部分学生在普通高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为每一名职教生成人、成长、成才,塑造美好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先后与上海大众、江苏广和、杭州信多达、科威电子、长安汽车、浙江程隆以及军霞健身器材、黎明食品、沂州煤焦化等90家企业开展合作。2016年对口单招毕业生全部升入高等院校深造;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就近(本地)安置的原则,为本地企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员工。毕业生安置后,学校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毕业生下企业前均接受就业和创业指导,同时还进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和安全观的教育,以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对企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非常满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基本做法
1、强化规范管理,突出成长成才。学校牢固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出发点。一是从“成长”着手,制定一整套养成教育指标考评体系和德育管理网络机制,让学生一进校园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二是从“成人”着眼,制定“成人八项指标”:即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身体健康、讲究公德、懂得感恩、礼貌待人、助人为乐、人格健全;并围绕八项指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比如“多彩青春”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成人礼仪式教育、阳光一小时等活动。三是从“成才”落脚,全面构筑学校德育新高地,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赴海门、溧阳、淮阴等中专校,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建立家长微信群,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管理格局。学校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
2、加强基础建设,突出基础工程。去年以来,学校投入资金96万元,引进东师理想学院仿真教学软件,开发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投入资金780余万元,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建成4800平米实训大楼,建有焊接实训室、发动机实训室等8个标准实训室,主体实训工位达到580多个,新进实训设备2200余台(套);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完成1000平米实训车间改造,新建钳工、焊接2个实训车间,整合3号楼、7号楼实验实训室,新增设3D打印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PLC等6个现代化实训室。目前学校各类基础设施完备,生均设备值达10498元,达到生均标准。
3、打造品牌专业,拓展专业内涵。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学校注重专业链的延伸和扩展,2016年学校增设了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开发了果树栽培与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成了油用牡丹栽培特色实验基地;申办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两大专业群,建成了包含专业门类更多、专业方向更广的现代化大专业群。去年以来,学校新建了新兴专业3个,建成省级重点品牌专业3个、徐州市级品牌专业5个。目前,学校拥有电子技术、机电、汽修、财会等20个专业。学校还特别重视中高职衔接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建设, 2016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了地乘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并取得显著效果。
4、规范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 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制定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确保专业课程的开发与生产和就业实际相对接,开发了插花、建筑施工、花卉栽培、农机具维修等校本教材,并按照国家和省规定进行课程设置,学校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5+0.5’、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0.5年”的教学安排,强化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为4:6。学校通过采用导师制、学徒制,学生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5、加强联合办学,促进工学交替。邳州中专连续5年利用暑假时间,组织近百名教师深入全市50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社会调研。2016年暑假,学校再次组织部分教师深入全市160多家企业,了解大量第一手材料,根据调研情况,采取有针对性与市内10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设冠名班,开展订单式培养。目前学校已与上海大众、江苏广和、杭州信多达、科威电子、长安汽车、浙江程隆以及军霞健身器材、黎明食品、沂州煤焦化等近90家企业开展合作,创办冠名班、订单培养班、工学结合班;2016年,学校还与徐州机电高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交通技师学院等合作办学,签订一系列合作办学协议。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莫哈克文理与技术学院、韩国济州汉拿大大学、中德诺浩集团等境外优质教育机构或行业企业有稳定的合作项目。引进境外优质课程体系,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跨国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求。
6、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学校积极实施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全校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全部采用一体机教学;创建刘拥军工作室,自主研制组装学校首台3D打印机;引进网龙华渔教育集团VR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多门教学课程;建成校园智能化广播系统,实现不同区域分区广播和单点寻呼广播;引进江苏广和集团,建成苏北地区最大的云智慧数据中心;校园楼宇之间千兆连接,百兆宽带到桌面,全校1500台高配置计算机、2000座多功能报告厅、6个模拟演示实训室、100座云桌面、120座电子阅览室实现wi-fi全覆盖,学校教师均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学生能利用网络自主学习。2016年在成功承办 “全国职业教育微课程设计及制作高级研修培训班”的基础上,又承办了“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徐州市信息化建设成果展”,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深远影响。
7、突出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内涵。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2016年,学校开展“校园四季——春之歌、夏之诗、秋之画、冬之韵”系列活动,举办师生校园摄影大赛,全面提升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举办了“歌曲、舞蹈、器乐、朗诵、手工制作”等各类才艺大赛,学校健美操、啦啦操、跆拳道彰显了职教学子风采,“舞之灵”舞蹈队连续4年荣获全省健美操团体二等奖,2016年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2016年10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全省第十三届职业学校“校长杯”乒乓球大赛,并再次荣获团体冠军。
8、提升学生潜力,培养技能人才。学校保证了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100%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其中20%以上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或2个以上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书。2016年有近50名学生在徐州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本地就业率达70%以上。
9、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邳州中专党委共有党员94名,分属三个支部:邳州中专支部、电大支部和教师进修学校支部。自去年邳州中专党委成立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按照市委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在职党员赴王杰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圣地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年没有发生一起违反师德、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学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学校党委再次荣获邳州市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产教融合略显薄弱,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合作的深度还略显不够,集团化办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多元办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中高职衔接教育还需进一步深化。
(四)专业教师总量不足,重点建设专业的骨干教师数量偏少,缺乏一批在本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
四、改进措施与办法
(一)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不断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德育管理网络,努力把德育工作放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去思考。二是通过建立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通过家长接待日、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等形式,及时沟通、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信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三是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积极配合综合治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整体素质。
一是加大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健全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重点资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深造,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以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构建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的创新团队。二是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提升参加技能大赛获奖面和层次、等级。三是用足用活政策,加大专业教师招聘力度,使专任教师队伍职称比例、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形成梯队。同时,聘请更多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办学机制。
一是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激励机制,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校办企业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二是进一步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选派学校干部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为企业(行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三是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壮大学校专业人才队伍。
(四)进一步加强专业调整,不断探索培养途径。
一是进一步做好暑期企业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开展社会调研,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改进意见,为招生、就业提供典型事例。二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继续寻求订单式、委托式培养合作伙伴,拓宽人才输出渠道。三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通过专业建设来拉动学校的发展,专业建设由大而全向少而精方向发展,做大、做强专业,形成特色、品牌。汽修专业打造品牌,机电专业转型升级,牡丹专业形成特色。
(五)进一步增加投入,尽快启动高职校建设。
一是充分把握高职校创建发展机遇,尽快启动高职院校建设,围绕高职校建设目标,多措施谋求各级政府支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大投入,重点加快土地征迁,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政策扶持。二是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真正实现教学、办公、管理数字化,师生教学现代化。三是不断整合实验实训资源,重点建设几个设施先进、管理规范、高效低耗的示范性实验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地域、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和技术优势,扩大社会培训,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社会经济效益。